次韵信守李秬二首 其一

谁榜铃斋作面山,晦明终日卷帘看。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
枉渚孤吟愁旅雁(自注:以况薄宦。),苏门双啸骇朱鸾(自注:以况二公赠酬。)。
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晁补之写给朋友李秬的唱和之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写诗人办公的地方(铃斋)对面有座山,他整天卷着帘子看山景变化(晦明指天气阴晴变化)。这里用"面山"暗喻诗人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

颔联写自己熬夜写公文("赋"指公文),蜡烛才烧了一寸;而刚办完公事,太阳还没升到半竿高。这两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公务繁忙,暗示官场生活的枯燥疲惫。

颈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心境:
1. "枉渚孤吟"化用屈原行吟泽畔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孤独的旅雁,暗示官场漂泊的孤寂。
2. "苏门双啸"用魏晋名士孙登在苏门山长啸的典故,形容李秬等朋友的诗作如凤鸣般清越,反衬自己身处官场的束缚。

尾联突然转折:
- "五裤"典出东汉廉范改善民生,百姓歌颂"廉叔度,来何暮?平生无襦今五裤",这里诗人却说"何须咏",表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
- 最后以"黄钟变谷寒"作结(黄钟是十二律之首,代表正音),说朋友的诗像黄钟大吕般能驱散山谷寒气,实际是赞美李秬的诗作给自己带来精神慰藉。

全诗妙在:
1. 用"看山""蜡烛""太阳"等日常景物,把抽象的官场疲惫写得生动可感
2. 通过"孤雁"与"凤鸣"的对比,巧妙表达"别人赠诗让我快乐,但官场依然让我孤独"的复杂心理
3. 结尾突然抛开前面所有愁绪,用音乐作喻,把朋友的诗比作能温暖人心的阳春白雪,情感真挚自然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