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江常宰道院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清廉的地方官员的形象以及他对当地百姓的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开头两句:“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诗人用古人治理百姓如同对待婴儿般的仁慈来对比现今的官员对百姓的严厉,表达了对古今官员治理方式的不满和批评。这里的“笞箠”是古代的一种刑具,代表严厉的管理方式。
2.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诗人指出,官府本来没有那么多事情,都是由于平庸无能的人去搅扰,才使得事情复杂。这里表达出诗人对无能的官员的不满和对官府工作的认识。
3.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诗人转而描述一位临邛的官员,他拥有铜制的官印,三年任期内以仁慈为先。这是一个正面的角色对比,与前文的批评形成对比。
4.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通过老农的口碑,表达出这位官员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使得百姓生活安稳。这里的“桑柘阴中民小康”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和谐安宁的乡村景象。
5.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描述了这位官员在公堂闲暇时的情况,表现其治事之余的闲适和从容。这里的“燕坐胡床”意味着他闲暇时非常放松。
6.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诗人赞美这位官员处理事务高效,不需要过多的文书也能把事情处理好,强调治理之道在于清静,不要过于繁琐。
7. 最后两句:“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诗人表示,不需要繁多的法规教条,只要像孔子口中的“仁义礼智信”就能治理好百姓,不需要严厉的政令。这里的“柱下五千言”可能指老子的著作,而“洙泗六经”则是孔子的著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述一位清廉仁慈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古代治理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治理方式的批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治理方式的看法:治道清静、仁慈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