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的开头,作者提到自己曾经与“弄玉”结婚,现在却常常怀念秦地的人。这里的“弄玉”可能是指作者年轻时的伴侣,而“秦人”则代表故乡或旧友。这样的对比,暗示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作为“频阳客”,与友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可以说是“瓜葛亲”。“频阳”可能是作者的故乡,而“瓜葛亲”则形象地表达了两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就像是藤蔓交织在一起。
然后,作者描述了他们相逢的地点——穗石,并提到两人一起坐在花丛中。穗石和花茵都是美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他们相聚的温馨与和谐。
最后,作者提到他们向西走出昌华苑,在晴朗的天气里欣赏十月的春光。昌华苑可能是他们相聚的地方,而“十月春”则暗示了即使在深秋,他们依然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和希望。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读来让人感受到温暖与感动。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