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过廷章听秋卷
过君两上黄金台,车轮马足奔如雷。
亦有笙歌沸日夜,笑语各出争喧豗。
胡为作此听秋轴,上有萧萧万竿竹。
化机不露斧凿痕,虚籁半杂钧天曲。
过君听此不听彼,城市山林信斯语。
灵台湛湛涵清秋,直与此君作宾主。
乃知心静听亦静,群物纷纷由我定。
人间无处无秋声,我亦从之静中听。
亦有笙歌沸日夜,笑语各出争喧豗。
胡为作此听秋轴,上有萧萧万竿竹。
化机不露斧凿痕,虚籁半杂钧天曲。
过君听此不听彼,城市山林信斯语。
灵台湛湛涵清秋,直与此君作宾主。
乃知心静听亦静,群物纷纷由我定。
人间无处无秋声,我亦从之静中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名叫过廷章的人在秋天静听自然的声音,通过对比城市喧嚣和山林宁静,表达了心静则万物皆静的道理。
首先,诗人提到过廷章曾在繁华的城市中奔波,经历着热闹与喧嚣。这里用“黄金台”、“车轮马足”、“笙歌”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的繁忙与浮华。然而,过廷章并没有被这些外在的喧嚣所迷惑,而是选择了一幅画有竹林的作品,画中竹林萧瑟,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美。
接下来,诗人赞美了这幅画的精妙,称它“化机不露斧凿痕”,意味着画作自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过廷章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听秋声,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竹林的主人。
诗的最后,诗人通过过廷章的经历,得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心静则万物皆静。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自然的宁静,其实都是由我们内心的状态决定的。只要内心平静,即使身处繁华也能感受到宁静;反之,即使身处山林,心若不静,也难以真正享受自然的馈赠。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过廷章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心静自然凉”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