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桧门徒先生自书观剧诗册

少时藏弆先生书,五十六字蟠骊珠。高句丽纸老蚕茧,河南笔妙包欧虞。

岂知翰墨有瓜葛,门生门下称生徙。能诗光禄守家法,书画不许寒具污。

急搜行箧出真迹,珍比遗笏归魏谟。瓯山不见锡山远,兰亭真本人间无。

朅来晋陵访老守,衔杯共补消寒图。酒阑郑重出诗册,册纸虽破墨未枯。

当时观剧卅绝句,丝竹陶写聊自娱。识是先生暮年笔,书成醉倩门生扶。

何期零落入书肆,肯令散乱抛中衢。贤孙购得谨什袭,赵璧价抵千瑶瑜。

架笔安用青珊瑚,荐地安用红氍毹。人生如戏戏易散,登场傀儡空喧呼。

若非老笔传幻景,焉得冷眼留真吾。如今试问吟风阁,更有何人唱鹧鸪。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偶然发现老师金桧门年轻时写的观剧诗册,引发的一连串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珍比遗笏归魏谟")写发现诗册的惊喜。作者年轻时收藏过老师的书法作品,现在又意外发现老师用高丽纸写的观剧诗,字迹融合了欧阳询、虞世南等名家风格。他把这诗册看得比古代忠臣魏谟珍藏的朝笏还珍贵。

第二部分("瓯山不见锡山远"到"赵璧价抵千瑶瑜")写诗册的流传故事。这本诗册原本是老师晚年看戏时写的三十首绝句,酒后让门生扶着写完的。后来流落到旧书摊,幸好被老师的孙子买回珍藏,像找回和氏璧一样珍贵。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人生感悟。诗人感叹人生如戏,戏终人散,只有文字能留住真实。就像现在去吟风阁(可能是戏楼),已经没人会唱老师当年听的鹧鸪曲了。通过老师的诗册,才能冷眼看透这虚幻的世间。

全诗用"观剧"串联起三个层次:先是发现戏单般的诗册,再追溯诗册背后的故事,最后升华到"人生如戏"的感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师生情——通过一本旧诗册,学生读懂了老师当年的醉笔,也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虚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