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县秋日

古井梧桐老,平田{左禾右罢}稏收。
鸡豚百里社,砧杵十分秋。
乾鹊催归兴,寒蝉唤客愁。
衔杯忆霜蟹,沙尾暮停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富阳县秋日的田园风光和游子的乡愁,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四句像一组秋日乡村纪录片镜头:古老的井边梧桐树已苍老,平坦的田野里稻穗低垂("{左禾右罢}稏"指稻穗)。方圆百里的村落飘着鸡猪的香味,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宣告深秋来临。这些日常景象通过"老""收""社""秋"等字眼,传递出丰收季节特有的安宁与满足。

后四句转入游子视角:枝头喜鹊的叫声仿佛在催促归家("乾鹊"即喜鹊),寒蝉鸣叫勾起作客他乡的愁绪。最妙的是结尾,诗人喝着酒想起霜冻时肥美的螃蟹,镜头突然切换到暮色中停在沙滩尽头的船只——这个开放式结尾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他是否正收拾行囊准备返乡?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vlog,既有"舌尖上的秋天"的美食记忆,又有"故乡的召唤"的温情,寻常景物里藏着每个异乡人都懂的思念。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