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元宵夜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人间欢庆与自然永恒的碰撞。
前六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凋落的梅花香气中,华美的灯笼亮起,诗人兴奋地赴约赏灯。酒宴上酒杯像羽毛般轻飘,蜡烛把整座锦官城(成都)照得通明。街上满是戴珠宝的游人,笙箫乐队处处巡游——这些画面用"快""醉""开""簇"等动词,把元宵节那种流动的欢腾感写活了。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当所有人沉浸在热闹中时,只有天津桥上的月亮静静见证着一切。这里的妙处在于,用月亮这个永恒不变的"旁观者",悄悄提醒人们:再热闹的歌舞也会被遗忘,就像现在没人记得当年这里演奏的新曲子一样。这种热闹与寂静的对比,让整首诗在绚丽之余多了一份深邃的思考。
熊瑞
熊瑞,字西玉,号冕山,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朝弟。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进士,调庐陵教授,迁国子正。宋亡,自号清虚道人。有《瞿梧集》,已佚。事见《养吾斋集》卷一○《瞿梧集序》、清同治《馀干县志》卷九。今录诗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