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望江南
閒庭院,花落更斜阳。
肯与游丝为缱绻,莫将飞絮共平章。
漂泊不能狂。
东风恶,无计挽红芳。
输与邻家蜂蜜好,不知何处燕巢香。
回尽旧时肠。
花如画,未必画非真。
见说画中花不落,移家作个画中人。
占取最长春。
春未肯,著我软红尘。
花若有情花亦瘦,十年香梦太酸辛。
我与我温存。
肯与游丝为缱绻,莫将飞絮共平章。
漂泊不能狂。
东风恶,无计挽红芳。
输与邻家蜂蜜好,不知何处燕巢香。
回尽旧时肠。
花如画,未必画非真。
见说画中花不落,移家作个画中人。
占取最长春。
春未肯,著我软红尘。
花若有情花亦瘦,十年香梦太酸辛。
我与我温存。
现代解析
这首《双调望江南》描绘了一个充满感伤与自省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时间和自我身份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词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庭院,花儿在夕阳中凋落。作者用“游丝”和“飞絮”这两个意象,暗示了生活中的无常和漂泊感。他感到自己像游丝一样无法掌控命运,而飞絮则象征着无法停留的漂泊生活。虽然作者渴望一种稳定的生活,但他也意识到自己无法像蜜蜂一样在邻家找到甜蜜的归宿,也无法像燕子一样在某个地方筑巢安居。这种对生活的无奈和漂泊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接着,作者转向对“画”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对比:画中的花永远不会凋落,而现实中的花却会随时间逝去。他幻想自己如果能成为画中人,或许就能永远停留在春天,摆脱现实的苦恼。这种对永恒的渴望,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掌控的变化和无常的反抗。然而,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春天并不会因为他的愿望而停留,他仍然被困在“软红尘”中,无法逃避现实的辛酸。
最后,作者以“花若有情花亦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他认为,如果花也有情感,它们也会因为岁月的消磨而变得憔悴。而他自己,经历了十年的“香梦”——或许是美好的回忆或理想,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只剩下酸辛。尽管如此,作者在结尾处提到“我与我温存”,表明他在孤独和痛苦中找到了自我安慰的方式,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对时间的感伤以及对自我身份的反思。它不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揭示了现实中的辛酸与孤独,最终回归到对自我的关怀和慰藉。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