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的永恒与变化,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前四句写景叙事:诗人重返二十二年前到过的西坡,发现这里云雾依旧缭绕,庐山仍然矗立在左侧,但眼前多了一条新出现的濠水。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恒常(庐山、云雾),又暗示了岁月的变迁(新添的河流)。
后四句转入抒情:眼前开阔的千峰万壑毫无遮挡,澄澈的天空倒映在万顷水面。诗人由此感悟:只要内心能像这片山水般通透无碍,那么无论早晚与之相处,都能获得精神上的自在。这里的山水不仅是实景,更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澄明开阔的精神境界。
全诗妙在将物理空间与心灵空间相互映照,用"无障碍"的山水比喻豁达的胸襟,用"澄鲜"的晴空比喻纯净的心境。诗人告诉我们:外在风景会变,但只要内心保持通透,就能在岁月流转中始终获得安宁。这种将人生哲理融入山水描写的写法,既亲切自然又意味深长。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