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同时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前四句写农民劳动场景:农民已经使尽全力干活,关键是要播下好种子。他们手持农具(高斗柄),用工具(觜)在犁好的田垄上播种。这里"高斗柄"和"三犁垄"展现了农具和农田的细节。
后四句笔锋一转:农民在月光下赶着黄牛耕作,经过荒废的坟地。谁知道那些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正享受着美食、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这里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辛苦劳作的农民,一边是奢侈享乐的富家少年。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画面展现农民生活:"月下叱黄犊"生动描绘夜间劳作的场景 2.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农民的辛苦与富家子的享乐形成反差 3. 隐含社会批判:不直接批评,但通过对比让读者感受到社会不公 4. 语言朴实有力:没有华丽辞藻,却真切动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农民的艰辛,也引发对劳动价值和社会公平的思考,在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