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旅人在除夕之夜停泊在䢴关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越客晚停桡”,点明了旅人的身份和停泊的时间。越客指的是来自南方的旅人,停桡则是停船的意思。除夕之夜,本该是团圆热闹的时刻,但旅人却在异乡漂泊,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凄凉廿四桥”进一步烘托了这种孤寂的氛围。廿四桥是扬州的一处名胜,诗人用“凄凉”来形容它,暗示了桥边的冷清与旅人内心的落寞。
接下来的两句“江声悬夜枕,渔火乱春潮”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江声在耳边回荡,仿佛悬在夜空的枕边,渔火点点,映照在春潮涌动的江面上,显得杂乱无章。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夜晚的宁静与江边的动态,同时也暗示了旅人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岁月流波驶,烟尘涨海遥”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烟尘弥漫的海岸线显得遥远而模糊。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两句“竹西亭畔路,风物入萧条”总结了整首诗的意境。竹西亭是扬州的另一处名胜,诗人在这里用“风物入萧条”来形容沿途的景色,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异乡的冷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除夕之夜江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旅人在异乡漂泊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