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渔隐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
首先,诗的开头“天水交光地欲无”描绘了一幅天地交融、广阔无垠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接着,“中间老子独轩渠”中的“老子”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这广阔的天地中独自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
“一蓑渔隐真堪画,万玉龙骧不可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渔夫隐居生活的美好。诗人认为,这种披着蓑衣、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值得被描绘下来。而“万玉龙骧”则象征着世俗的权势和财富,诗人认为这些东西虽然看似辉煌,但却无法真正打动他的心,无法“屠”他内心的宁静。
“已卜菑畬何幸甚,却怜蓝缕更愁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贫富差距的忧虑。诗人已经选择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幸运,但同时他也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感到同情和忧愁。
最后,“莫将此惠长私楚,好上甘泉扈属车”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劝诫。诗人希望大家不要将这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是应该将它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渔隐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人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过上更加宁静和满足的生活。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