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射箭的生动画面。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春景和射箭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往事的感慨。
首先,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东郊春草合,杂英纷满林。”春天来了,郊外的草地上绿意盎然,五彩缤纷的花朵在树林中盛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描述了朋友们相聚射箭的情景:“同声有胜集,兴言相追寻。”诗人和朋友们一起来到郊外,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追逐着彼此的身影。
诗中“白羽昼摇月,鸣骹风递音”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射箭的场景。白色的箭羽在阳光下闪耀,如同月亮在白天摇曳;射箭的声音随风传来,如同箭矢在空中鸣叫。
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写射箭的喜悦之中,而是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感慨:“已负投笔志,曾是悬弧心。”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投笔从戎的志向,但现在却只能悬起弓箭,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射雉休重赋,蜚鸿聊一吟”作结,意思是射箭时不再吟诗作赋,只是简单地吟咏一首诗。这里的“射雉”和“蜚鸿”都是指射箭的目标,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射箭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往事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