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

金璧楼台倚碧虚,此中风景似匡庐。
绛龙一去海云杳,玄鹤数声山雨馀。
茶鼎烟寒僧落漠,法堂苔满客踟躇⑴。
荒塘何处寻前劫,静看浮沤幻影疏(以上明隆庆《潮阳县志》卷一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治平寺的古寺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传递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首联“金璧楼台倚碧虚,此中风景似匡庐”开篇就展现了寺庙的壮丽——金碧辉煌的楼台仿佛倚靠在蓝天之中,这里的风景宛如庐山般秀美。诗人用“金璧”“碧虚”这样明亮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宏伟而宁静的画面。

颔联“绛龙一去海云杳,玄鹤数声山雨馀”笔锋一转,写寺庙的寂寥。传说中的红龙早已飞走,海天之间的云霞也消散无踪,只剩几只黑鹤在雨后山间鸣叫。“绛龙”“玄鹤”这些神话意象的消失,暗示了寺庙曾经的辉煌已随风而逝,如今只剩空寂。

颈联“茶鼎烟寒僧落漠,法堂苔满客踟躇”进一步描写寺庙的冷清:煮茶的炉子冒着凉烟,僧人神情孤寂;讲经的殿堂长满青苔,游客徘徊不前。这两句通过“寒烟”“苔满”等细节,生动表现了香火凋零、人迹罕至的荒凉感。

尾联“荒塘何处寻前劫,静看浮沤幻影疏”是诗人的沉思:在这荒废的池塘边,哪里还能找到过去的痕迹呢?只能静静看着水面的泡沫时聚时散,如同虚幻的倒影。“浮沤”(水泡)这个意象非常巧妙,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无常、繁华易逝的哲理。

全诗像一部慢镜头电影:从辉煌的楼台远景,拉到鹤鸣雨后的空山,再聚焦到冷灶、青苔、荒塘的特写,最后定格在水面转瞬即逝的泡沫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象的层层铺垫,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对岁月变迁的叹息——再美的风景、再盛的香火,终将归于平静,就像泡沫终会破灭一样。这种“一切终将消散”的禅意,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