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天禧寺访卢月桐观画壁回口占二绝句以寄 其一

秋路沙晴不起风,长干寺里访卢鸿。
瓦棺已失维摩样,画壁他年看月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访友观画的闲适场景,充满文人雅趣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秋路沙晴不起风,长干寺里访卢鸿"像一幅秋游图:沙路上阳光明媚,无风无尘,诗人悠闲地去长干寺拜访一位叫卢鸿(或字月桐)的朋友。这里的"不起风"既写实景,也暗示心境平和。

后两句笔锋一转,带出历史沧桑感:寺庙里维摩诘(佛教重要人物)的画像已经模糊难辨,但朋友卢月桐的画作还挂在墙上,诗人想象着未来人们也会像他今天这样,来欣赏月桐的画作。这里用"瓦棺"(代指寺庙)的意象,把佛教典故和现实观画巧妙结合。

全诗妙在将一次普通的访友经历,写得既有生活情趣(晴日访友),又有历史深度(古画湮没),还包含对友人艺术成就的期许(画作长存)。短短四句,把秋日、古寺、访友、观画、怀古、寄情等多个层次自然融合,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生活雅致和人文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