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名叫钱知县的官员的深切怀念与哀悼。诗人通过回忆钱知县生前的为官生涯,感慨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首联“送子三为邑,十年嗟往来”讲述了钱知县三次担任地方官,十年间奔波劳碌的生活。诗人感叹他为了职责四处奔波,付出了许多辛劳。
颔联“谁言债难了,不与命同回”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诗人借“债”来比喻人生中的责任与牵挂,钱知县虽然尽心尽力,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无法将这些“债”彻底了结。
颈联“卓鲁终留爱,龚黄岂蔽材”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贤臣——卓茂和鲁恭,以及龚遂和黄霸,他们都是治理地方有方的好官。诗人用他们来类比钱知县,赞扬他在任期间的仁政和才干,认为他的贡献不会被埋没。
尾联“云愁旦暮雪,雪打又添哀”则通过自然景象来渲染哀伤的气氛。云层低垂,仿佛在哀悼钱知县的离世;雪花飘落,更增添了无尽的悲痛。这两句诗以景抒情,将诗人内心的哀伤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悲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钱知县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将复杂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