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有怀东园
青女凌波楚江冷,庭前一叶鸣金井。
砧杵谁家试夹衣,西风搅碎芦花影。
呼童折取篱下金,旋汲山泉注古瓶。
细哦七字延秋色,寒香似欠东园清。
江上子牟怀魏阙,离情一动肠千结。
急呼斗酒破霜螯,楚月不碍西湖月。
砧杵谁家试夹衣,西风搅碎芦花影。
呼童折取篱下金,旋汲山泉注古瓶。
细哦七字延秋色,寒香似欠东园清。
江上子牟怀魏阙,离情一动肠千结。
急呼斗酒破霜螯,楚月不碍西湖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赏菊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开头四句写秋景:深秋时节,霜寒露冷,江面泛起寒意,庭院里落叶飘落井边,传来清脆的声响。不知谁家在捣衣准备冬装,西风吹乱了水边芦花的倒影。这些描写营造出清冷而富有诗意的秋日氛围。
中间四句写赏菊:诗人让童子折来篱边的菊花,用山泉水插在古瓶中细细观赏。他吟咏诗句想留住秋色,却觉得菊花的香气不如东园的清新。这里透露出对东园的怀念,暗示东园可能承载着美好回忆。
最后四句抒情:诗人以古人子牟(战国时思念故国的贤人)自比,表达对远方(可能指东园)的深切思念,这种离愁让他心绪万千。于是他借酒消愁,吃着秋蟹,望着月亮,想象着楚地的月光与西湖的月光同样皎洁,暗含虽分隔两地却共享同一片天空的慰藉。
全诗以菊花为线索,将秋景、闲适生活与深沉思念自然融合,既有"折菊插瓶"的生活雅趣,又有"望月怀远"的情感升华,在清冷的秋意中透出温暖的人情味。最妙的是结尾处"楚月""西湖月"的并置,既点明分隔两地的现实,又用月光串联起彼此的情谊。
陈起
陈起,字辅圣,沅江(今属湖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历知宁乡、秭归、湘乡、萍乡等县(清嘉庆《沅江县志》卷二五)。嘉祐间为永州通判(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