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湘东

残暑侵陵困未苏,短篷閒倚欲长吁。
不闻更漏怜村僻,渐转星河见夜徂。
万里潇湘梧叶落,百年天地野航孤。
思莼剩有秋风兴,未卜归途是坦途。

现代解析

《泊湘东》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末秋初的夜晚,诗人独自在船上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归途的忧虑。

首联“残暑侵陵困未苏,短篷閒倚欲长吁”写的是夏末的余热让人感到困倦,诗人倚靠在船篷下,忍不住长叹。这里用“残暑”点明季节,用“困未苏”和“欲长吁”表达诗人的疲惫和郁闷。

颔联“不闻更漏怜村僻,渐转星河见夜徂”说的是因为地处偏僻的村庄,听不到报时的更漏声,只能看着星河慢慢移动,知道夜晚在流逝。这两句通过“不闻”和“渐转”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时间的悄然流逝。

颈联“万里潇湘梧叶落,百年天地野航孤”将视野放大,写潇湘大地的梧桐叶落,天地之间只有一艘孤舟。这里的“万里”和“百年”是虚指,强调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漫长,而“野航孤”则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尾联“思莼剩有秋风兴,未卜归途是坦途”借用“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诗人因秋风而起归乡之念,但又担心归途是否顺利。这里的“思莼”代指思乡,“未卜”则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忧虑。

整首诗以夏末秋初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残暑”“星河”“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疲惫的氛围。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担忧。语言平实但情感深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