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位好官治理西昌的故事,语言直白却充满人情味。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点明主题:西昌这个地方向来难治理,但卓、赵两位县令来了后,百姓负担减轻了,官府还有结余。这里"不作难"和"民顿宽"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两位官员的治理能力。
中间两句是作者的感叹:好政策往往难延续,但这两位官员的政绩却像双胞胎一样完美匹配。用"双美"形容官员政绩,既形象又带着赞赏。
最后两句写两位官员的仕途发展:卓县令已经升到中央任职,赵县令也该跟着升上去。用"缀班"(跟在后面排队)这个词,既暗示赵县令也该升官,又暗含两人政绩相当的意思。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不作难""官余钱"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通过前后对比和双关表达,让读者感受到百姓对好官的感激,以及作者对清官能吏的推崇。最妙的是结尾的升官暗示,既是对官员的祝福,也暗含"好官就该提拔"的为政之道。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