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陶斋所藏秦权
秦廿六年并天下,刻辞金石壹华夏。
万事如画明无疑,咸阳宫中鹿化马。
百斤量衡书中程,千石铸锯金销兵。
此权当时在何许,玉府和钧傥有名。
尚书耆奇勤考释,藏权凡七此盈石。
隗林隗状知谁何,太息摩挲相斯迹。
万事如画明无疑,咸阳宫中鹿化马。
百斤量衡书中程,千石铸锯金销兵。
此权当时在何许,玉府和钧傥有名。
尚书耆奇勤考释,藏权凡七此盈石。
隗林隗状知谁何,太息摩挲相斯迹。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铸造的"秦权"(秤砣)为切入点,用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了秦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控制。
开头四句讲背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后,通过刻制标准度量衡(金石)来统一全国制度。但紧接着用"鹿化马"的典故(指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暗示秦朝虽然制度严明却暗藏荒唐。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这个秤砣:百斤的重量符合国家规定,千石的铜料本可铸兵器却被做成秤砣,体现了秦朝"销兵器"的治国策略。诗人好奇这个文物当年存放在哪个官府。
最后四句转到现实:尚书(官员)认真研究文物,收藏了七种秦权,这块是最重的。面对刻有丞相李斯("相斯")和官员隗林、隗状名字的文物,诗人抚摸着这些字迹感慨万千。
全诗妙在:
1. 通过小物件展现大历史,秤砣成为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的缩影
2. 既有"百斤量衡"的严谨记载,又有"鹿化马"的讽刺笔法
3. 结尾的"太息摩挲"把冷冰冰的文物写活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4. 隗林、隗状这些陌生名字的特意提及,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就像现代人参观博物馆时,突然通过一件文物与古人产生跨时空对话的感觉。诗人既赞叹秦朝的制度建设,又通过细节暗示其最终崩塌的必然,这种复杂的历史观照正是诗歌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