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白鹿洞书院的景象,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首句“碧瓦参差俨否坛”写的是书院建筑的庄严和古朴,碧绿的瓦片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接着,“白云深锁洞门闲”描绘了书院周围云雾缭绕,仿佛洞门被白云封锁,显得宁静而神秘。
“不宗朱氏元非学”一句,作者表达了对朱熹理学的推崇,认为如果不学习朱熹的思想,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学问。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视。
“看到匡庐方是山”则是对庐山美景的赞叹。庐山在这里象征着自然界的壮丽,作者认为只有看到了庐山,才能真正感受到山的巍峨与美丽。
“十里松风潮汹汹,一溪泉雨佩珊珊”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壮阔与宁静。松林中的风声如潮水般汹涌,溪边的泉水声则像佩玉碰撞般清脆。这种对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两种不同风貌。
最后两句“便当卜筑书台近,五老峰前任往还”表达了作者对书院附近环境的向往。他想在这里建造书台,靠近五老峰,随时可以往返其间,享受学问与自然的双重滋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书院的庄严与周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中既有对传统思想的推崇,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