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言应令诗

冥冥蔼蔼。离朱不辨其实。
步蜗角而三伏。经针孔而千日(○《类聚》十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极其微小而模糊的世界,充满了夸张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

前两句"冥冥蔼蔼。离朱不辨其实"用朦胧的雾气作比喻,形容事物模糊到连视力最好的人(离朱是古代传说中视力极佳的人)都看不清真相。这其实是在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

后两句"步蜗角而三伏。经针孔而千日"用了两个夸张的比喻:在蜗牛角上行走却要经历漫长的三伏天,穿过针孔却要花费上千个日子。这是在表达:看似微小的事物里可能藏着巨大的时空,我们以为简单的事情可能异常艰难。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日常小物(雾气、蜗牛角、针孔)引发对大问题的思考
2. 通过极度夸张的比例反差(针孔vs千日)制造震撼效果
3. 暗示了"微观世界可能比宏观世界更复杂"的深刻哲理

就像现代人用显微镜看到微观世界的浩瀚,古人用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任何微小事物,它们可能藏着超乎想象的深度和难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