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白发慨然感怀

万物壮必老,性理之自然。我年垂四十,安得无华颠。

所悲道业寡,汨没无佗贤。深惧岁月颓,宿心空弃捐。

视此足自儆,拔之乃违天。留为鉴中铭,晨夕思乾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四十岁左右,发现自己开始有白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思。

首先,作者开篇就提到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万物都会经历从壮年到衰老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的。他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年近四十,头发开始变白,这是自然现象,不必过于惊讶。但接下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自己衰老的感叹上,而是转向了对自己人生成就的反思。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在道德和事业上的成就太少,没有像其他贤人那样有所建树。

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放弃曾经的理想和初心。他意识到,虽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努力,避免虚度光阴。

在诗的最后,作者提到,虽然他可以拔掉白发,但这违背了自然规律。于是,他决定把白发当作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努力,珍惜每一天。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衰老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白发的象征,提醒自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追求进步,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放弃理想。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