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道士归玉笥三首 其一

偶随云去(成化本作出)伴云归,笑指清都在翠微。
为我中间留一榻,他年去著薜萝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送别友人归隐山林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隐逸的情怀。

首句“偶随云去伴云归”,意味着道士的生活如同云彩一般,自由自在,没有固定的居所。他随着云彩来去,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逍遥心态。

第二句“笑指清都在翠微”,道士笑着指向远处的青山,那里是友人即将归隐的地方。“清都”在这里象征着清净无尘的仙境,而“翠微”则是指青翠的山峦,给人一种宁静、远离喧嚣的感觉。

第三句“为我中间留一榻”,道士请求友人在山林中为他留一张床,表明他也向往这种隐逸的生活,希望有机会能去那里与友人一同隐居。

最后一句“他年去著薜萝衣”,展望未来,道士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用薜荔和女萝编织的衣服,这是隐士的典型装束,象征着与世俗的彻底告别,回归自然的怀抱。

整首诗通过描绘道士对友人归隐的羡慕和向往,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