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轻信流言蜚语,是非往往源于人们的偏见和情绪。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能说会道的人搬弄是非,但聪明人不会轻信。人们常因个人好恶制造是非,就像后面举的例子——曾参的母亲原本信任儿子,但连续三人来说"你儿子杀人",她就信了("投杼"典故);一群狗听到风吹草动就会乱叫,其实根本不知道真相。
五六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说理:和氏璧的故事说明认清真相需要时间(楚王一开始不信卞和献的是真玉);"诬金"典故(直不疑被冤枉偷金)则说明冤枉别人很容易。作者想说:判断是非不能急躁,被冤枉时要沉得住气。
最后两句总结:那些到处搬弄是非的人("游谈者"),就像战国时期到处挑拨的说客,最终害人害己("受烹"指说客蒯通差点被煮死的典故)。整首诗像一位长辈的忠告,用历史故事和生活比喻告诉我们:管住耳朵,明辨是非,别被闲话牵着鼻子走。
刘兼
刘兼,[约公元九六0年前后在世](即约周末宋初间前后在世)字不详,长安人,官荣州刺史。兼著有诗一卷,(《全唐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