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五崖伯二十韵
京洛承颜久,嵩瀍问道稀。
一年辞贝阙,千里觐慈帏。
辛苦年空长,艰难事日非。
心堪缫茧乱,身岂食熊肥。
扬子经抛案,安仁镜掩闺。
文章成聚讼,辞赋得长饥。
天上愁难寄,人生愿苦违。
长途悲騕袅,閒幔下蛜蝛。
乞米收残帖,看山别旧矶。
金兰增郑重,昭穆藉光辉。
礼乐遵陶铸,英才仰范围。
兼崇乾竺业,曾少汉阴机。
朗鉴千人爽,风清众议归。
有诗贻杜位,无绢授胡威。
对酒灯花落,论文燕子飞。
素心期黾勉,神理尽精微。
化被苍生雨,风行海内衣。
一时钦紫气,不日陟黄扉。
鱼水存符契,风雷仗发挥。
千秋三不朽,所得是皈依。
一年辞贝阙,千里觐慈帏。
辛苦年空长,艰难事日非。
心堪缫茧乱,身岂食熊肥。
扬子经抛案,安仁镜掩闺。
文章成聚讼,辞赋得长饥。
天上愁难寄,人生愿苦违。
长途悲騕袅,閒幔下蛜蝛。
乞米收残帖,看山别旧矶。
金兰增郑重,昭穆藉光辉。
礼乐遵陶铸,英才仰范围。
兼崇乾竺业,曾少汉阴机。
朗鉴千人爽,风清众议归。
有诗贻杜位,无绢授胡威。
对酒灯花落,论文燕子飞。
素心期黾勉,神理尽精微。
化被苍生雨,风行海内衣。
一时钦紫气,不日陟黄扉。
鱼水存符契,风雷仗发挥。
千秋三不朽,所得是皈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游子写给长辈的深情家书,用20句五言诗倾诉了离乡背井的艰辛与对家人的思念。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6句)写离别之苦。诗人离开京城(贝阙指宫殿)远行千里探望母亲(慈帏),感叹岁月艰难,生活越来越不如意。用"心像乱蚕丝"比喻心烦意乱,"哪能像吃熊掌长胖"自嘲处境窘迫。
第二部分(中间12句)具体描述困境: - 像扬雄放弃写书、潘安仁不再照镜一样,诗人也无心创作 - 文章才华反而招来非议,靠写赋谋生却常常挨饿 - 像千里马(騕袅)困在长途,帐幕里只有小虫(蛜蝛)作伴 - 靠借米度日(用王羲之写帖借米的典故),离别故乡山水 - 但想到家族(金兰指兄弟)的期待,仍要坚持礼乐修养
第三部分(接着10句)写精神追求: - 推崇佛教(乾竺)的清净,向往汉阴老人(道家典故)的智慧 - 像明镜照人般保持清醒,在议论中坚守本心 - 用杜甫赠诗杜位、胡威清廉的典故,表达自己清贫但高洁 - 在灯下喝酒看飞燕时,仍不忘钻研学问(素心指本心)
第四部分(最后12句)抒发抱负: - 希望自己的教化能如春雨滋润百姓,名声传遍四海 - 期待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紫气、黄扉都指高官) - 相信君臣会如鱼水相得,自己将如风雷施展才华 - 最终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境界,获得心灵归宿
全诗最大特点是"苦中见志":虽然通篇写困顿(饥饿、孤独、非议),但处处透出坚韧。诗人用蚕丝、千里马等比喻让抽象情绪变得生动,又巧妙融入借米、杜位等典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在逆境中仍不忘兼济天下的精神追求。最后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