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节谢公挽歌

不甘摇尾乞人怜,视死如归气浩然。
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
乾坤万劫英雄尽,文节双高日月悬。
惆怅老身空有泪,玉亭无路荐寒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文节的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文节的敬仰和哀悼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文节生前的形象和事迹,以及他死后的影响,展现了他的英勇和高尚品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英雄逝去的惋惜和对文节精神的传承。

首先,诗中提到“不甘摇尾乞人怜”,意味着文节不愿意像其他乞讨者那样低声下气地求得别人的怜悯。这体现了文节的自尊和自信,他不依赖于他人的同情来生活。

接着,“视死如归气浩然”描绘了文节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他宁愿死亡也不愿意屈服于困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令人敬佩。

然后,诗中提到“千古六经俱扫地”,这句话表达了文节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这里用来形容文节的思想如同这些经典一样被后人尊崇。

接下来,“独公一柱肯擎天”则进一步强调了文节的卓越之处。这里的“柱”比喻为支撑天地的力量,而文节就像是那根能够支撑天地的柱子,展现出他的伟大和坚韧。

最后,“惆怅老身空有泪,玉亭无路荐寒泉”表达了诗人对文节的深深怀念和悲痛。虽然诗人自己年纪已高,但仍然无法表达出对文节的敬仰之情,只能在泪水中寄托哀思。而“玉亭无路荐寒泉”则暗示了诗人无法亲自为文节送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文节生前事迹的描述和对其影响的赞扬,展现了他的英勇、坚定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逝去的惋惜和对文节精神的传承。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