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嵇山

为访名山至,山游雨亦灵。
伏犀苔石怒,残鲙涧鱼腥。
野葛萦空井,寒花冻石瓶。
披图访遗迹,行箧有桑经。

现代解析

这首《会嵇山》描绘了诗人探访名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之美。

首两句“为访名山至,山游雨亦灵”,直接点明了诗人此行目的——探访名山。即便遇到雨天,诗人也觉得这雨仿佛有了灵性,增添了山的神秘与韵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即便天气不佳,也不减游山的兴致。

接下来的“伏犀苔石怒,残鲙涧鱼腥”,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山中的景象。石头上的苔藓像发怒的犀牛一样静卧,而涧水中的鱼儿则散发出淡淡的腥味。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野趣。

“野葛萦空井,寒花冻石瓶”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荒凉与静谧。野葛藤蔓缠绕着废弃的水井,寒花在冰冷的石瓶中静静绽放。这些景象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只剩下自然与遗迹的对话。

最后两句“披图访遗迹,行箧有桑经”,诗人提到自己带着书籍和图册,追寻着历史的遗迹。桑经可能是指古代的地理或历史书籍,诗人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与眼前的山景相互印证,寻找历史的痕迹。这表明诗人不仅是在欣赏自然,还在追寻文化的源头,体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双重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名山的独特感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也有对历史遗迹的追思,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读者在诗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还能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