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写给被贬谪到偏远地区的好友沈比部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前两句"削迹归何晚,排阍死不辞"是说:你被削职后为何迟迟不归乡?当年你冒死向皇帝进谏的勇气令人敬佩。这里用"排阍"(推开宫门)暗指友人曾直言进谏,"死不辞"体现其刚烈品格。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友人遭遇:曾经在朝廷重要部门(黄阁)参与机要,如今却在偏远戍所(白云司)写奏疏;虽然被贬到遥远边地,依然身陷囹圄;就算向苍天哭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又怎能听见?"天高哭岂知"这句特别打动人心,把被贬官员的冤屈无助写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世人难免会嫉妒贤能,这样的世道让我对自己坚持的信念都产生了怀疑。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面写自己对"道"的怀疑,实则强烈控诉了官场倾轧、忠良遭忌的黑暗现实。
整首诗就像一封写给远方友人的书信,既有对友人品格的敬佩,对其遭遇的不平,也包含对世态的深刻洞察。诗人用"黄阁"与"白云司"的对比、"天高"与"哭"的悬殊,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怀才不遇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