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清幽的长安古迹,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联想,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与济世精神的向往。
前两句写景:洁白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透着亘古的寒意,不知是谁在长安城留下了这处名胜。这里用"万古寒"既形容泉水清凉,也暗指历史悠远。
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感受:自己虽然掌管着珍贵典籍(芸帙指书卷),却常感惭愧;站在栏杆前追忆古人风采。那泉水像从仙境流出般清冽,源头仿佛连通银河永不干涸。这里用"仙瀛""天汉"等意象,将普通泉水升华成具有神话色彩的永恒存在。
最后两句抒发志向:如果银制井栏(银床)和汲水绳(素绠)能指引方向,自己愿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万物,但又感叹实现济世理想并不容易。"霖雨"比喻恩泽,"润物难"道出抱负与现实的距离。
全诗通过咏物抒怀,将一口古井写得气韵生动,在赞美自然永恒的同时,也流露出知识分子既想保持高洁品格(如清泉),又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是典型的借景言志之作。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