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司寇韩城公

三千著律令,原本忠厚意。
古者师朱儒,轻典用颂系。
刑书虽铸鼎,往往传古义。
狼牧而虎冠,后世进酷吏。
谁能一杯酒,狱豻洗冤气。
足知三刺听,讵有百金利。
峨峨韩城公,明堂栋梁器。
秋官大司寇,职在谳鞫地。
惟良助仁德,实布天子惠。
粒米盗太仓,罪重法不贳。
见知相从坐,盛世无此例。
公乃正色争,独先在廷议。
飘然遂去国,鹤听九皋唳。
西归太华山,三峰卷清霁。
弹琴石室内,云牖夜不闭。
日月当高旻,回照豁阴翳。
会当不远复,藉以风有位。
仁心待袁公,岂止理狱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大法官(韩城公)坚持正义、反对严刑峻法的故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古代法律的理想(开头8句)
诗人先说古代法律的精神是宽厚仁爱的,像儒家提倡的那样用轻判来教化人。但后来世道变了,执法者变成披着官服的豺狼("狼牧虎冠"),法律越来越严酷。

2. 韩城公的担当(中间12句)
这位大法官在朝廷负责审案时,坚持两个原则:
- 反对小题大做:有人偷了粮仓一粒米就要重判,他觉得不合理
- 抵制株连制度:当时流行"一人犯罪牵连同事",他认为太平盛世不该这样
因为据理力争得罪权贵,他最终辞职归隐。

3. 归隐与影响(最后8句)
诗人用优美画面描写他隐居华山的生活:在云中弹琴,像仙鹤般自由。但最后四句点明深意——他的正直像阳光驱散黑暗,会成为官员们的榜样,影响不止在司法领域。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
- 古代仁政 vs 当时酷法
- 韩城公的正义 vs 官场的黑暗
- 现实的污浊 vs 山中的清明

最打动人的是这位法官明知会丢官,仍为普通人争取公平。诗人把他比作"明堂栋梁",说他的选择像鹤鸣传得很远,暗示这种精神会影响更多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