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倅同游雁荡赓其所和范相游山韵
高才独立万夫却,险语磨崖山鬼愕。
翕然万口竞流传,一字谁能加笔削。
自怜庸钝百不聪,晚来喜见人中龙。
更看挥翰光夺目,恍如海蜃浮青红。
一时闻望已难攀,相见平居养浩然。
慷慨胸襟包海岳,轩昂高义薄云天。
散材不谓蒙知遇,孤迹何期遂保全。
碌碌未能酬国士,正惭他日尉通泉。
翕然万口竞流传,一字谁能加笔削。
自怜庸钝百不聪,晚来喜见人中龙。
更看挥翰光夺目,恍如海蜃浮青红。
一时闻望已难攀,相见平居养浩然。
慷慨胸襟包海岳,轩昂高义薄云天。
散材不谓蒙知遇,孤迹何期遂保全。
碌碌未能酬国士,正惭他日尉通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一位姓符的官员同游雁荡山时,对另一位范姓高官("范相")所写山景诗的唱和之作。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既赞美了范相的超凡才华,也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感激。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前四句)盛赞范相的文采。说他才华横溢,写的诗险峻奇特到连山鬼都震惊。他的作品被万人争相传诵,字字珠玑到无人能改动一字。这里用"山鬼惊愕"的夸张手法,突出范相诗作的震撼力。
第二层(中间八句)写自己的感受。作者自谦是个平庸愚钝之人,晚年却有幸结识范相这样人中之龙。看他挥毫泼墨时,字迹光彩夺目,就像海上浮现的彩虹般绚丽。虽然范相的名声早已高不可攀,但平日相处却平易近人。他胸襟宽广能包容山海,品格高尚可直冲云霄。这里用"海蜃浮青红"的比喻,生动展现了书法之美;用"包海岳""薄云天"的夸张,凸显对方的气度。
第三层(最后四句)表达知遇之恩。作者说自己像不成材的树木却受到赏识,孤僻的性格竟得到包容。惭愧自己碌碌无为难以报答,将来若在通泉(可能是地名)任职也会感到愧疚。这里透露出作者对范相提携的感激,以及自愧不如的复杂心情。
全诗最精彩的是两组对比:一是范相的卓越才华与自己的平凡形成对比;二是范相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平易近人的态度形成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既表达了敬佩之情,又展现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珍贵情谊。诗中"海蜃浮青红"的比喻尤为生动,把书法艺术的美感描绘得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