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子庭竹石乔柯
高空飞飙激清商,一夜黄落满涧冈。百虫销声流水涩,独有古木凌寒霜。
层崖削铁斧凿在,乱石磊磊秋云荒。蓁丛交荣灌莽盛,绿青紫翠碧与苍。
条枯干壮忽尽埽,依旧烟筱连风篁。我尝见之兴叹息,观变乃能知厥常。
兹因遗楮聊示幻,便与所见争毫芒。波翻墨池漫倾泻,雨入溪山同混茫。
豁然晴目快先睹,槎牙萧瑟撑高堂。逃禅石室到尔柏,以墨寓戏成清狂。
书墙涴壁正如此,痴戆醉颠安足当。惟应老巨差或近,吐气矹硉终难方。
亦知造化不可量,笔端赋形谁翕张。蛟虬虎兕鸾凤凰,攫身腾跃势欲翔。
天机神妙露复藏,我今作诗唤蒙庄。空山樗栎寿莫强,与子共入无何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壮阔画卷,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诗人用强烈的视觉对比展现秋日山林的景象。开篇就像电影镜头——狂风呼啸(高空飞飙),一夜之间黄叶铺满山涧,虫鸣消失、溪水凝滞,只有一棵古树傲立霜中。随后镜头转向陡峭如铁削的悬崖、散乱的巨石和荒芜的秋云,与繁茂的灌木丛形成色彩碰撞(绿青紫翠碧与苍)。但转眼间草木凋零,只剩坚韧的竹林(烟筱风篁)依旧挺立。这里用自然界的荣枯变化,暗示生命顽强的本质。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诗人从观察转入思考。他看到这些景象心生感慨,领悟到"变化才是永恒"的道理。接着笔锋一转,说自己用笔墨在纸上重现这些景象,墨色如波涛翻涌、雨水混入溪山,最终在纸上"变"出一幅槎丫萧瑟的秋景图。这里把绘画过程写得充满动态感,仿佛画笔有魔力,能让蛟龙、猛兽、凤凰等神话生物跃然纸上,暗喻艺术创作可以超越现实。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诗人以幽默自嘲收尾。他调侃自己像醉酒痴人般在墙上胡乱作画,只有宋代画家巨然(老巨)的风格勉强接近,但终究难现自然的神奇。最后邀请庄子(蒙庄)共游"无何有之乡",表达超脱物外的向往——就像山间无用的樗树(臭椿)反而能享长寿,暗含道家顺其自然、无用之用的智慧。
全诗最精彩的是三个融合:
1. 动静融合:狂风与静石、凋零的枯枝与常青的竹篁形成强烈对比
2. 虚实融合:真实秋景与纸上墨画相互交织,模糊了艺术与自然的界限
3. 哲思与画面融合:在描绘斧劈般的山崖、翻腾的墨色时,悄悄植入对"变与常"的思考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之变,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豁达——就像他笔下那些看似狂放不羁的墨迹,实则是对生命韧性最热烈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