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现代解析

《咏梅》这首诗通过描写梅花的特性和人们对它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独特品质的赞赏,以及对世俗眼光的批评。

诗的开头,作者写道“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意思是说有些人奇怪梅花为什么不早早开放,却不知道梅花其实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这里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耐心,它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绽放。

接下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描绘了梅花在灯光下和雪后的美丽形象。梅花在夜晚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雅,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在雪后,它的美丽更是胜过其他花朵,仿佛春天的使者。这两句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和独特魅力。

然后,“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写的是梅花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清新的诗句;同时,梅花的美也让人心情愉悦,甚至让人在饮酒时更加尽兴。这里表现出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存在,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最后,“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批评了那些只懂得欣赏外表艳丽的花朵(如桃花和杏花)的世俗之人,他们无法理解梅花的内在美和独特品质。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那些只追求表面华丽、忽视内在价值的世俗眼光的失望和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梅花的坚韧、高洁和独特魅力,批评了世俗的肤浅眼光,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美的追求和对内在品质的重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