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勾漏
仙灵存窟宅,瑶木荫岩栅。
我行选名山,始蹑勾漏石。
我闻勾漏为二十二之洞天,纡盘勾曲非人寰。
上有石峰千丈之崟岌,前有清溪万折之潺湲。
普照嵓前云出入,白沙洞口云流湿。
仙坛石床互低昂,宝盖灵幡复披拂。
石鼎丹炉五百春,栖真昔有葛仙人。
道穷要眇归玄牝,心自虚无养谷神。
策杖芒鞋寻碧洞,临风迤逦觅仙伦。
仙乎仙乎不可见,稚川杳矣谁能亲。
忽闻招我彩云里,便御茅龙朝太真。
我行选名山,始蹑勾漏石。
我闻勾漏为二十二之洞天,纡盘勾曲非人寰。
上有石峰千丈之崟岌,前有清溪万折之潺湲。
普照嵓前云出入,白沙洞口云流湿。
仙坛石床互低昂,宝盖灵幡复披拂。
石鼎丹炉五百春,栖真昔有葛仙人。
道穷要眇归玄牝,心自虚无养谷神。
策杖芒鞋寻碧洞,临风迤逦觅仙伦。
仙乎仙乎不可见,稚川杳矣谁能亲。
忽闻招我彩云里,便御茅龙朝太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道教圣地勾漏山的奇幻之旅,充满仙侠气息和浪漫想象。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宝盖灵幡复披拂")像一部风光纪录片,用镜头语言展现勾漏山的奇特景观。诗人用"仙灵存窟宅"开篇就点明这是神仙住所,接着用"千丈崟岌"形容陡峭石峰,"万折潺湲"描绘蜿蜒溪流,像无人机航拍般展现全景。特写镜头聚焦在云雾缭绕的普照岩、湿润的白沙洞,还有那些仿佛仍在使用的石床丹炉,让人感觉神仙刚离开不久。
第二部分("石鼎丹炉五百春"到"稚川杳矣谁能亲")转入追忆道教名人葛洪(字稚川)。诗人用"五百春"强调历史悠远,通过"道穷要眇""心自虚无"等道家术语,展现葛洪修行的玄妙境界。当诗人穿着草鞋拄杖寻仙时,却只找到空荡荡的洞穴,这种寻而不得的怅惘,就像现代人去古迹打卡却发现物是人非的感慨。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突然笔锋一转,出现戏剧性场景:诗人忽然听见彩云中有人召唤,立即骑着茅草编的飞龙去朝见神仙。这个超现实结尾就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魔幻镜头,把整首诗推向高潮,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全诗最妙处在于虚实结合——实写山水时用"石峰""清溪"等具体意象,虚写仙境时用"彩云""茅龙"等奇幻元素,这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手法,就像《哈利波特》里伦敦街头突然出现的魔法世界,让平凡旅程变得神奇。诗人通过这次寻仙之旅,其实表达的是对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