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轩为王孝子作

金华山人王孝子,自来生长金华里。
阿母初生孝子时,鸣鹊飞来树头止。
子生日长母日健,每听鹊声心辄喜。
鹊声在树母在堂,孝子晨昏具甘旨。
愿言阿母享遐龄,鹊声喳喳长在耳。
阿母生子愿子贤,今子作官东海涘。
一朝母逝鹊不来,回首家乡隔山水。
鹊不来兮其奈何,母子恩情那得已。
天高地深恨无托,作轩名鹊良有以。
我亦飘零未归客,父母早殁失怙恃。
十年空守骨肉函,有泪不入黄泉底。
故山非无一抔土,长路风尘阻戎垒。
闻君孝行未识君,为记诗章持送似。

现代解析

这首《鹊轩为王孝子作》讲的是一个关于母爱、孝心和人生遗憾的动人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喜鹊与母爱的象征
诗中的喜鹊是贯穿全篇的关键意象。王孝子出生时就有喜鹊停在树上,后来喜鹊的叫声成了母亲健康的象征。每当听到鹊声,母亲就开心,孝子也安心侍奉母亲。这里喜鹊就像家庭的守护神,承载着母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2.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当孝子外出做官后,母亲去世,喜鹊也不再出现。诗中"鹊不来兮其奈何"这句特别打动人——喜鹊飞走了,就像带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留下孝子隔着山水空对故乡的思念。这种遗憾很多现代人都能共鸣:我们总想等事业有成再回报父母,却可能错过最珍贵的相处时光。

3. 诗人的情感共鸣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自白:他自己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父母早逝,想祭扫坟墓都因战乱无法实现。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让这首诗超越个人故事,成为所有思念父母之人的共同心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如"每听鹊声心辄喜""有泪不入黄泉底")道出了最普遍的情感。喜鹊的来去就像人生的聚散,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亲情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