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谒苏公祠
东逝随流波,孤舟日沿越。
晚经齐安郭,振迅夕飙发。
水恶不可渡,连山浮溟渤。
系缆陟台基,登闉瞩岑樾。
蒙茸剪己久,轩敞树华阙。
名贤迹偶经,万古斗柄揭。
楚泽丛香草,馀芳殊未歇。
当时冯夷宫,幽怪鉴毛发。
江沙涨坼岸,渐远波匼窟。
拾级连岩高,天长鸟飞没。
垣墉起迢递,林麓傍隆窣。
缟衣揖羽流,绿髓鍊金骨。
忧来思洗盏,浩荡酹江月。
晚经齐安郭,振迅夕飙发。
水恶不可渡,连山浮溟渤。
系缆陟台基,登闉瞩岑樾。
蒙茸剪己久,轩敞树华阙。
名贤迹偶经,万古斗柄揭。
楚泽丛香草,馀芳殊未歇。
当时冯夷宫,幽怪鉴毛发。
江沙涨坼岸,渐远波匼窟。
拾级连岩高,天长鸟飞没。
垣墉起迢递,林麓傍隆窣。
缟衣揖羽流,绿髓鍊金骨。
忧来思洗盏,浩荡酹江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赤壁、拜谒苏公祠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历史联想,展现了赤壁的壮美景色和对古贤的追思。
开篇写乘船顺流东下,傍晚经过齐安城(今湖北黄冈一带),突然遇到狂风,水面变得凶险难行。于是系船登岸,走上高台远望,看到山峦起伏、草木茂盛的景象。这里用"水恶不可渡"的险境反衬出登高后视野的开阔感。
中间部分转入怀古。诗人看到赤壁一带至今仍生长着香草,联想到当年苏轼在此留下的不朽名篇。用"万古斗柄揭"比喻苏轼的作品如北斗星般永远指引后人。随后描写江水改道、沙洲变迁的自然景象,暗示时光流逝但人文精神长存。
最后写登上高处远眺,城墙蜿蜒、山林起伏的远景。在苏公祠中向道士行礼,联想到苏轼当年在此饮酒赏月、写下《赤壁赋》的潇洒身影。结尾"浩荡酹江月"既是对苏轼的祭奠,也是对其旷达胸怀的致敬。
全诗巧妙地将险峻的自然风光、沧桑的历史变迁和深沉的人文追思融为一体,在写景中寄寓了对先贤的敬仰。语言雄浑有力,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亲临赤壁,感受到那种天地壮阔、古今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