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台夜月

舒王台榭高百尺,舒王事业人不识。
至今忽见明月来,台上犹疑照颜色。
月光皎皎入秋毫,当年何不照青苗。
登临玩月发长喟,荆榛满地悲猿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舒台夜月》借古抒怀,通过描写舒王台的月色,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

前四句写舒王台的高耸和舒王事业的湮没无闻。舒王台虽然高达百尺,但舒王的功业早已被人遗忘。如今明月突然照在台上,仿佛还在映照舒王当年的容颜。这里用"忽见"二字,暗示历史的偶然性,明月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

后四句转入议论和抒情。皎洁的月光能照见最细微的毛发(秋毫),但当年为何不照亮青苗(暗指百姓疾苦)?诗人登台赏月时不禁发出长叹,因为眼前尽是荆棘丛生、猿猴哀鸣的荒凉景象。这里用"青苗"暗喻民生,用"荆榛"象征社会凋敝,通过对比月光的普照和现实的黑暗,表达了对当政者忽视民间疾苦的批评。

全诗以明月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最后"荆榛满地悲猿猱"的凄凉画面,与开篇的高台明月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在感受月色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历史忧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