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南丹道中遇到雨天转晴的旅途见闻,充满了野性自然的张力和豁达的人生感悟。
前四句用浓墨重彩描绘了雨后的山林奇观:高山上弥漫着乳白色的瘴气,深谷里奔流的溪水染青了蔓草。老树盘踞的幽暗丛林中有大蛇游走,狂野生长的芭蕉横挡路上,奇怪的昆虫静静停驻。这些画面像一组电影镜头,既有"白雾青澜"的朦胧美,又有"蛇走虫停"的惊悚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丛林。
后四句笔锋一转,写旅途体验:正午时分抬着轿子攀登险路,忽然云开雾散,夕阳为千山镀上金光。这个转折就像人生困境中的柳暗花明,于是作者发出感慨:不必总是哀叹行路艰难(借用李白名句的典故),晚上就能在蕲州的竹席上舒展身体了。
全诗最精彩的是两种反差:一是前段野性危险的自然景象与后段豁然开朗的对比,二是"蛇虫险路"的艰辛与"坦腹酣眠"的惬意形成的张力。这种对比暗含了人生哲理——困难终会过去,风雨后总有晴空。诗人用惊心动魄的自然描写,最终落在一个温暖安适的画面上,这种艺术处理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传递出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