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赠宝上人》描写了一位僧人(宝上人)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同时透露出诗人对红尘琐事的自嘲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重城萧寺虽留滞,野鹤由来性本闲"说:虽然宝上人暂时停留在繁华城市中的冷清寺庙里,但他就像野鹤一样天性闲适自在。这里用"野鹤"比喻僧人不受拘束的本性。
颔联"寒磬终宵鸣竹院,虚窗尽日对秋山"描绘了寺庙的生活场景:清冷的磬声整夜在竹林寺院中回荡,空寂的窗户整天对着秋日的山色。这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描写,营造出宁静淡泊的意境。
颈联"旋移怪石资吟赏,应有孤云共往还"写僧人闲适的生活情趣:他随意移动奇石以供吟诗欣赏,想必常与孤独的云彩为伴。这里"孤云"既是写景,也暗喻僧人高洁的品格。
尾联"自笑红尘成底事,幽期长是负松间"是诗人的感慨:可笑自己在红尘中忙碌到底为了什么,总是辜负了与松林幽处的约定。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喧嚣与宁静、世俗与超脱,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超然物外的僧人生活图景,同时流露出对自己陷身俗务的自嘲。诗中"野鹤"、"孤云"、"松间"等意象都象征着高洁、自由的品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