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厦门金门海域过大担岛

金马澎台海,萧森夏似秋。
红旗招远屿,白雨犯中流。
鸥鹭元相逐,虫沙岂自谋?
摩崖犹禹甸,读罢恨回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游览厦门金门海域,经过大担岛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融入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点明了地点——金门、澎湖和台湾海域,这里的“萧森”一词形容了夏日的海风带来的一种冷清、肃杀的感觉,仿佛秋天提前到来。这种氛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深沉、略带忧伤的基调。

接着,作者提到了“红旗”和“白雨”。“红旗”可能指的是远处的岛屿上飘扬的旗帜,象征着某种政治或历史的存在;而“白雨”则形容了雨势的猛烈,仿佛要侵入中流,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感觉。这两者的对比,似乎在暗示着某种冲突或对立。

然后,作者写到了“鸥鹭”和“虫沙”。鸥鹭自由自在地在海面上追逐,而虫沙则显得渺小、无助,仿佛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这里,作者通过自然界的生物,隐喻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处境,自由与束缚、强者与弱者的对比被巧妙地表达出来。

最后,作者提到了“摩崖”和“禹甸”。摩崖指的是刻在岩石上的文字,而“禹甸”则是指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域,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历史。作者在摩崖前读到了这些历史,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遗憾。结尾的“恨回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不舍与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祖国疆域和历史的感慨,使得这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