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伐木图》用生动的画面和夸张的比喻,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伐木场景,暗含对皇家工程的赞美。
前两句"一斧劈残深雾,万牛挽动横沙"像电影特写镜头:第一斧下去,连深山里的雾气都被劈开;成千上万头牛一起拉动木材,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这里用"一斧"和"万牛"的强烈对比,突出工程的浩大。
后两句"知费几番造化,正宜今日皇家"是画外音:大自然孕育这些参天大树不知要多少年(造化指自然力量),如今正好用来为皇家服务。表面写伐木,实际是歌颂国家工程的宏伟,暗示只有皇家才配得上这样的大自然馈赠。
全诗妙在:
1. 用伐木小场景展现大格局,像用显微镜看大世界
2. "劈残深雾"这种写法,让无形的雾气变得像实物一样可劈
3. 把缓慢的自然生长(造化)和人类工程并置,形成时空张力
4. 最后点出"皇家"二字,让前面的夸张描写都有了落脚点
就像我们拍短视频时,用无人机航拍大场面配上震撼音乐的效果,这首诗用文字达到了类似的视觉冲击力。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