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襄公颂
我怀文襄,古之遗爱。
去公百年,典型犹在。
惟遗爱一言,寔自仲尼。
称郑之侨,今千载馀。
继者何少,子产初政。
人欲杀之,歌者如水。
及再歌也,又恐其死。
公之始至,白地有谣。
经营宣力,二纪三朝。
苟利于民,遑恤在已。
我思古人,子产哉是。
儗名山嘉树,孰非甘棠。
勿剪勿代,公貌在堂。
我门于题,于戏不忘。
去公百年,典型犹在。
惟遗爱一言,寔自仲尼。
称郑之侨,今千载馀。
继者何少,子产初政。
人欲杀之,歌者如水。
及再歌也,又恐其死。
公之始至,白地有谣。
经营宣力,二纪三朝。
苟利于民,遑恤在已。
我思古人,子产哉是。
儗名山嘉树,孰非甘棠。
勿剪勿代,公貌在堂。
我门于题,于戏不忘。
现代解析
这首《周文襄公颂》是一首赞美古代贤臣的诗歌,用简单易懂的现代语言来分析就是:
诗人怀念一位叫周文襄的古代好官,把他比作春秋时期著名的贤臣子产。子产一开始执政时百姓不理解他,甚至想杀他,但后来百姓又怕他离开,因为他确实为民做了很多好事。
周文襄也是这样一位好官。他刚到任时,当地百姓对他有怨言("白地有谣"),但他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二纪三朝"指他服务过三个朝代),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
诗人说,看到名山上的好树,就会想起周文襄就像古代那棵著名的甘棠树一样(甘棠树是纪念贤臣的象征)。最后诗人表示要把周文襄的画像挂在堂上永远纪念,表达了对这位好官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百姓对子产态度的转变,生动展现了真正的好官最终会赢得民心
2. 通过甘棠树的比喻,把对贤臣的纪念变得具体可感
3. 表达了人民对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的好官的永恒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