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清贫才子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一、神童的真实写照
开篇直接说"名下奇童洵不虚",就像在说"这孩子神童的名号真不是吹的"。后句用"清贫亦复两相于"点明他虽然穷,但和清贫生活相处融洽,这种反差感很有意思。
二、孝子与才子的日常
"弦歌养母樵薪后"像个小电影镜头:少年砍完柴回家,一边弹琴唱歌侍奉母亲。而"衫纻登朝赐果初"则突然切换到另一个画面:穿着粗布衣的穷书生,第一次收到朝廷赏赐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三、文人风骨的生动体现
"留客何妨邻有粟"这句特别温暖,说主人留客吃饭时,就算自家没米也要向邻居借,展现了待客的热忱。"临文可使案无鱼"用了个有趣的比喻:他写文章太投入,连书桌上的鱼(可能是装饰品)都看不见了,形容专注程度。
四、故乡的深情回望
最后两句像旅游节目解说词:指着金牛山茶山的方向,在浩渺江湖间寻找诗人故居。让读者仿佛跟着镜头,看见山水间的老房子,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怀念。
全诗妙在把高尚品格写得特别生活化:砍柴、借米、埋头写作...这些日常细节让古代读书人的形象变得鲜活可触。最后山水故居的镜头,又给故事蒙上一层温暖的怀旧滤镜。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