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杜北山

一曲小湖滨,幽居不厌贫。
坐容禅子憩,家就麯生邻。
檐竹侵灯众,篱花落灶频。
几时吟得句,寄与豫章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湖畔的清贫文人生活,充满禅意和邻里温情。

首联(前两句)写诗人住在小湖边,虽然清贫但内心满足。"不厌贫"三字点出他安于简朴的生活态度,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

颔联(三四句)生动刻画了日常生活:家里常有僧人(禅子)来歇脚聊天,酿酒人(麯生)是邻居。说明诗人虽隐居却不孤僻,既有方外之交,也有烟火人情的温暖。

颈联(五六句)用两个细节让隐居画面活起来:屋檐的竹影在灯前摇曳,篱边的落花频频飘到灶台。看似写景,实则暗含时光流转——竹子不停生长是"侵",花儿不断凋落是"频",在静谧中藏着生命的动感。

尾联(最后两句)突然跳出画面,对着远方朋友(豫章人)隔空喊话:等我写出好诗句,一定寄给你!这种率真让整首诗从隐居的孤寂转向友情的期待,显得格外温暖。

全诗精髓:诗人用"小湖""竹影""落花"等意象拼出一幅水墨隐居图,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图中流露的生活态度——清贫却自在,孤独却不寂寞,随时准备与朋友分享美好。这种淡泊中有深情、宁静中藏生机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