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

上国秋云暮,东篱菊正黄。
乾坤留正色,岁月假余香。
寒蕊常含露,鲜姿故傲霜。
临风摇紫蒂,映日炫金裳。
凋后良为幸,开迟未足伤。
自知甘隐逸,偏得近壶觞。
杜甫怀应动,陶潜兴自长。
感时怜晚节,抚景发清狂。
拟著餐英赋,愧无楚客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菊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菊花的姿态和品格,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情操的赞美。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京城秋日将尽,东篱边的菊花正盛开。接着用"乾坤留正色"形容菊花保留了天地间最纯粹的颜色,"岁月假余香"说它历经风霜仍散发幽香,赞美菊花经久不衰的品格。

中间八句具体描写菊花形象:带着寒露的花蕊常显晶莹,鲜艳的姿态傲然面对寒霜。在风中摇曳的紫色花蒂,在阳光下闪耀的金色花瓣,构成鲜明色彩对比。诗人认为菊花晚开不是缺陷,凋谢后反而成就了它的美誉,这种"开迟未足伤"的态度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豁达。

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自比甘于隐逸的菊花,反而能享受把酒赏菊的闲适。联想到杜甫见菊思乡、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赏菊是文人传统。最后诗人触景生情,想效仿屈原写《离骚》那样作赋咏菊,又自谦才学不足,在谦逊中更见对菊花的珍爱。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菊花人格化——傲霜的鲜姿象征不畏艰难的骨气,迟开的特点暗喻大器晚成,凋谢后的余香代表永恒的精神魅力。诗人通过菊花,既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普通的赏菊活动升华为精神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