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潘节士柽章

北京一崩沦,国史遂中绝。
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
中更支与贼,出入五轇轕。
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
三案多是非,反覆同一辙。
始终为门户,竟与国俱灭。
我欲问计吏,朝会非王都。
我欲登兰台,秘书入东虞。
文武道未亡,臣子不敢诬。
窜身云梦中,幸与国典俱。
有志述三朝,并及海宇图。
一书未及成,触此忧患途。
同方有潘子,自小耽文史。
荦然持巨笔,直溯明兴始。
谓惟司马迁,作书有条理。
自馀数十家,充栋徒为尔。
上下三百年,粲然得纲纪。
索居患无朋,何意来金陵。
家在钟山旁,云端接觚棱。
亲见高帝时,日月东方升。
山川发秀丽,人物流名称。
到今王气存,疑有龙虎兴。
把酒为君道,千秋事难讨。
一代多文章,相随没幽草。
城无弦诵生,柱歾藏书老。
同文化支字,劫火烧丰镐。
自非尼父生,六经亦焉保。
夏亡传禹贡,周衰垂六官。
后王有所凭,苍生蒙治安。
皇祖昔宾天,天地千年寒。
闻知有小臣,复见文物完。
此人待聘珍,此书藏名山。
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
定哀三世间,所历如旦夕。
颇闻董生语,曾对西都客。
期君共编摩,不坠文献迹。
便当挈残书,过尔溪上宅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写给好友潘柽章的,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悲痛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触此忧患途"):
诗人痛心明朝灭亡导致官方历史记录中断,24年间战乱频繁(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各地城池失守、军队溃败的惨状难以尽述。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如"三案"指晚明三大案件),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诗人想整理史料却无处查询——朝廷机构已不在北京,档案也散失了。他带着珍贵史料逃到南方,想编写明朝历史,却因动荡未能完成。

第二部分("同方有潘子"到"疑有龙虎兴"):
这里转向赞美潘柽章,说他从小热爱文史,像司马迁一样有史学才华,能清晰梳理明朝三百年历史。诗人庆幸在南京遇到这位同好,南京作为明朝开国都城(钟山是明孝陵所在地),依然保留着历史气息,暗含复兴希望。

第三部分("把酒为君道"到最后):
两人饮酒畅谈文化传承的艰难——战火中典籍散失,学校荒废,就像周朝丰镐二京被毁。诗人用"孔子保存六经"的典故,强调即使王朝更替,《禹贡》《周礼》这样的典籍仍能为后世治国提供借鉴。最后邀请潘柽章共同编修史书,保护文化火种,带着残存的史料去他家中继续工作。

全诗核心是知识分子在改朝换代时的文化担当:用笔杆子抵抗刀剑,通过保存真实历史来延续民族精神。诗中既有"亡国"的沉痛(如"天地千年寒"的夸张),又有"文化不灭"的坚韧(如"此人待聘珍"指潘柽章是珍贵人才),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重而崇高的责任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