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边塞战场的残酷画面,充满了肃杀之气和紧张感。
前两句"古塞腥膻地,胡兵聚如蝇"直接点明战场环境:古老的边塞弥漫着血腥味,敌军像苍蝇一样密密麻麻地聚集。这里用"苍蝇"作比喻,既表现了敌人的数量之多,也暗示了诗人对入侵者的厌恶。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战场细节:寒风中飞箭射中战士的护心镜,尸体坠落在结冰的黄河上;远处苍茫的逻逤城(边防要塞)中,敌人的嚣张气焰正在高涨。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边防的危急形势。
最后两句"铸金祷秋穹,还拟相凭陵"最有深意:敌人铸造金属祭器向秋天的高空祈祷,显然是在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祷秋穹"这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说明敌人不仅武力强大,还在进行某种神秘的战前仪式,更增添了紧张氛围。
整首诗就像一部战争纪录片的开篇,用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读者瞬间带入那个金戈铁马的边塞战场。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战场环境的白描,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边防将士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战争的残酷。特别是"寒雕中𩩉石"这个细节,一个"寒"字既写天气,又暗示人心,堪称神来之笔。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