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背景下百姓受苦的悲惨画面,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开头两句用"北风卷沙"的荒凉景象,带出将军在军营设宴庆功的场景。"树大牙"指竖起军旗,暗示军队的胜利。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写那些留着黄胡子的士兵大吃大喝,而百姓却遭了殃——"十十五五来将车"指士兵们成群结队地押送战利品。
最触目惊心的是中间四句:青壮年被当作牲口一样驱赶("生口"就是奴隶),百姓的家产("鬼妾鬼马"指抢来的女人和马匹)都被掠夺一空。最后两句是诗人愤怒的控诉:向苍天质问得不到回应,路边旁观的老百姓只能无奈叹息。
全诗通过强烈对比(士兵狂欢/百姓遭殃)和生动细节(黄须健儿、驱赶丁男),揭露了战争胜利背后的黑暗面。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徒咨嗟"的画面——普通人在强权面前,连愤怒都显得那么无力。这种对战争的真实记录和对弱者的同情,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