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后复次前韵

鹫岭风云护阒寥,绣峰云树倚岧峣。
人疑庐阜邀莲社,涧似天台跨石桥。
陶令已谐开士约,虞人何荐大夫招。
遥瞻锡影回苍峡,始觉铃声下紫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壮美画卷,充满了禅意和隐逸情怀。

前两句写景:鹫岭(佛教圣地)被风云环绕,显得空旷寂静;绣峰(秀丽山峰)高耸入云,树木苍翠。这里用风云、云树等意象营造出山林的缥缈感。

中间四句用典故表达隐逸之乐:诗人像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社那样寻求清净,山涧像天台山的石桥般引人入胜。陶渊明(陶令)已实现与高僧(开士)的约定,但自己为何还要接受官场(虞人指猎官,暗喻仕途)的召唤呢?这里通过对比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写听觉感受:遥望山间禅师(锡杖声代表僧人)的身影在峡谷中回转,突然听到清脆的铃声从云端飘落。这个动态描写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铃声既是实写,也暗喻佛法的启示。

全诗通过云雾、山峰、石桥等意象构建出空灵意境,用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超脱尘世的心愿,最后以声音作结,给人余音袅袅之感。诗人将自然美景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展现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典型心态。

0